
微信公眾號二維碼

微信咨詢顧問二維碼
5S咨詢公司概述:TPM是日本施工企業中廣為應用的一種比較完整的設備管理制度,其實質就是以“5S”活動為前提,通過對每臺設備的使用與維修進行全面的、合理的控制,使每臺設備的綜合效率達到最高。
施工企業的TPM管理
一、TPM管理的特點
TPM是日本施工企業中廣為應用的一種比較完整的設備管理制度,它有四個基本特點:
1、以達到設備綜合效率最高為目標。
2、確立以設備一生為對象的全系統的生產維修。
3、涉及設備的計劃、使用、維修等所有部門。
4、從領導者到生產第一線職工全體參加。
二、施工企業TPM管理的具體應用
1、TPM管理之開展“5S”活動
“環境感染人、環境影響人”,是環境行為學中的基本原理,營造出一種有利于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的環境,是每一位管理者的重要職責。
(1)整理
把要與不要的材料、工具、設備、報表分開放置,然后再將不要的物品處理掉,這是改善環境的第一步。鐵路施工企業由于施工對象變更而待滯相當數量的長年積壓設備和材料,在一定時期內不僅不能為企業創造價值,而且占用場地,消耗維護費用,對這些設備和材料就應該予以處理。
(2)整頓
把要的物品定量定位。材料室的材料,工具、油料要按一定的數量擺放整齊、鋼軌、枕木要按一定的數量堆放整齊,設備要分類停放,待修的機械要停放指定位置,不允許亂停亂放。就連洞內的材料也要整齊地堆放在靠邊墻的地方。
(3)清掃
將施工場所、環境、設備、材料的灰塵和污垢清掃干凈。操作人員在班后抽10分鐘左右的時間清掃各自使用的機械。
(4)清潔
是指“整理”、“整頓”、“清掃”之后的徹底維護。清潔是安全生產的第一步。除確保機械的清潔外,從洞外到掌子面也要確保清潔,要看不到煙頭、紙片、碎木塊和遺失的道釘。
(5)素養
是指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遵守單位的規定,對單位規章的執行全力以赴,其服從心及集體精神要類似軍隊。
2、TPM管理之月底工作會與每日交班會
管理是一個動態系統,在計劃的實施中可能出現一些偏差,因此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通過每日交班會制度可以對月計劃的實施進行補充和完善。每天下午五點開交班會,土木、機械、電氣工程師向公司經理匯報當天完成的工作以及第二天的工作計劃。完成工作情況以及計劃以報表的形式反映。交班會的實行使得各項工作具有強烈的計劃性和指令性,可以使公司經理運籌帷握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3、TPM管理之分工明確、職權統一
組織職能是管理的一項重要職能,一個有效的組織,必須實現職、責、權三者統一,因此TPM管理要求管理人員的分工極其明確。技術員跟班指導施工,同時填寫本班的施工日報、每個工程師都有明確的崗位責任制,各自管理好自己轄內的事,基本上互不干涉、都有充分的自由權,進行技術交底,安全交底、時間交底。
4、TPM管理之每日巡視制
機電工程師每天必須檢查巡視所有的機械設備,及時發現故障隱患,以便在設備未發生故障時排除,而有些單位卻反其道行之,工程師忙于親自修理,沒有時間去巡視,要等出了故障再去組織修理。既辛苦,又影響了施工進度。從司機填寫的運轉日報和機械周檢表中能發現70%故障隱患,再結合每日巡視,基本上能杜絕故障隱患,使機械的故障停機率接近于零。
5、TPM管理之運轉日報與機械周檢
司機每天都要填寫《機械運轉日報》,機械什么時間內在工作,什么時間內在保養;加了多少油,存在著什么問題,都清楚地記錄在運轉日報上,每天上午8點,司機把先天的報表交工程師。每周對機械進行一次全面檢查,這項工作不是所有的機械都同一天進行。今天檢查這幾臺,明天檢查另外幾臺。
周檢是工程師與司機一起檢查,對機械的各部位按周檢表所列項目進行仔細地觀察。周檢表的檢查內容因機而異。實行運轉日報與周檢制,一方面為維修提供了依據,另一方面又強化了司機的素質,通過三番五次的周檢,司機基本上能做到“三懂四會”,以后就可以讓司機獨立進行周檢了。機械周檢中發現的問題。要及時安排處理,不允許在下次周檢中再存在同樣的問題。
6、TPM管理之強制保養
掘進機、噴漿機、砼輸送泵、砼拌合樓等主要施工機械除了在工作間隙中保養外,必須采取強制保養。每個月固定時間不安排工作,這段時間屬于機械強制保養,機電工程師組織得力的修理工在司機的配合下對這些平時難以全面保養的機械進行保養和項修。
7、單機核算
TPM管理要求每臺設備都建立卡片。進行單機成本核算管理。每月對設備的使用、保養、修理和各項消耗情況進行統計匯總。于月底前進成本盈虧分析。單機成本盈虧情況每日公布,并依此獎行罰職工。實行單機核算能有效地控制配件、油料消耗,控制修理費用,提高機械的完好率
和利用率。
建立生產有序、管理順暢,操作規范,士氣高昂、高質量、低成本、短交期的作業現場;
為企業規劃設計一套由內到外的形象升級,外觀視覺價值體現、內在的管理內涵體現;
全員參與設備管理高產出和低成本運營,提升設備管理能力,維護能力,提高效率
構建班組生產管理體系、循環評價、人才育成、持續改善、績效管理、文化養成體系;
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縮短交期、增加利潤,讓管理更系統科學,執行力更強
對工廠的各個組成部分進行合理安排,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優化物流、改善工作環境等